十五年摸底普查找到口腔危害癥結
今年70歲的王寶星生于醫學世家,憑借著對醫學的濃厚興趣和獨特天賦,1974年至1992年期間,他先后畢業于德州衛校和北京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。從鄉鎮衛生院到縣醫院口腔科主任,近50年里,他刻苦鉆研專業技術,逐漸成為該學科領域的專家,曾擔任武城縣中醫院業務院長職務。2013年,王寶星在縣衛生局退休,光榮地加入了五老志愿者隊伍。
依托豐富的專業知識,王寶星深知口腔疾病對青少年成長發育的影響。而地處魯西北的武城縣地下水含氟量較高,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,導致武城縣青少年、學齡期兒童中齲齒、牙周病、畸形牙、氟斑牙等發病率居高不下。
“孩子的健康問題不容小覷,作為一名老黨員、老專家,我有義務承擔起關愛社會、關愛青少年成長的一份責任。”基于這一想法,王寶星迅速行動,于2006年正式創辦了武城紅惠口腔門診部。

摸底調查,掌握第一手資料,是他開展的第一項基礎性工作。在為社會治療口腔疾病的同時,王寶星將診療的關注點向青少年傾斜,培養人才隊伍,與武城縣疾控中心、婦幼中心于每年春、秋兩季對全縣87所中小學學生開展普查,為約4萬名學生進行查體治療,并對有口腔疾病的青少年進行建檔立卡。這項工作,他一干就是十五年。
優化正畸技術減輕學生治療負擔
通過摸底,他發現武城縣初中年齡(12- 15歲)學生,齲齒發病率約為74%,牙列不齊發病率約為67.4%,氟斑牙發病率(含滕莊、魯權屯高氟水地區)約為46%。
這一結果令王寶星坐立不安,他說:“既然找到了問題所在,再難也要解決它!”他為每個有口腔問題的學生和家長分發治療須知,在鼓勵盡早治療的同時,制定學生查體全免費、治療優惠20%的政策,以此為學生家長減輕經濟負擔。考慮到牙列不齊、錯頜、反頜疾病的治療費用較高,大多數家庭難以承受。他決定從技術層面入手,通過新工藝來壓縮治療成本。
憑借30多年地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,王寶星對固定和活動正畸兩種方法進行了對比,最終選擇了隱形活動正畸這種造價低的項目進行攻關,經過多次試驗、改進,他整理出一套方法簡便、含金量高的新技藝,使活動正畸有了質的發展。
隱形活動正畸與固定正畸工藝相比,不僅減少了復診次數,時間上縮短了十幾倍,治療成本也下降了近20倍,大大減輕了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。
走鄉鎮、進校園為普及口腔知識不懈奔跑
如今,接近古稀之年的王寶星依舊撲在關心下一代工作中,渾身有用不完的勁。走進他的門診部,總能看到醫護人員為患者耐心解答的畫面,各種榮譽、專利證書、聘書等掛滿整個櫥柜,記載和見證了他的人生軌跡。
